异化是翻译理论术语,与“归化”相对。有中外归化和异化之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9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9篇

【篇一】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三篇
篇一: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1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XX: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在翻译中体会一下二者的关系:
(1)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张铁嘴怎么说的?”
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译文:——“Hegavemeaverygoodnews.Weneednotworryaboutajob.IhavethepossibilityofbeingamemberofCommittee!”
——“What"scommontea?”askedthewife,whoonlyvaguelycaughtthesound.(钱歌川译)
译者用目的语的语言表达形式清晰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属于归化译法。在处理带有源语文化特点的“委员”与“桂圆”的谐音时用异化的方法将其译为“Committee”与“commontea”的谐音。两种译法的结合使译文通顺流畅,自然贴切,毫无斧凿之痕,达到了“情与貌,略相似(2)ShecouldnotdesertTara;shebelongedtotheredacresfarmorethantheycouldever belongtoher.(M.Mitchell:GonewiththeWind,p.20)
译文:她不会放弃塔拉;她属于这些红土地,远比它们属于她更加真实。
上述的译文是按照原文的句法结构把farmorethan...译成“远比它们属于她更加真实”,语言表达较生硬,意思不明确,让读者难理解。因此用归化法将其译成这样,似乎更合适:她不能放弃塔拉,这块红土地是属于她的,而她更是永远属于这块红土地。
(3)AsIremainedintheThirdFourththreetimesaslongasanyoneelse,Ihadthreetimesasmuchofit.Ilearneditthoroughly.ThusIgotintomybonestheessentialstructureoftheordinaryEnglishsentence——whichisanoblething. (W.Churchill:“Harrow”)
译文:因为我在四年级三班待得时间是别人的三倍,所以我所受的这种训练也是别人的三倍。我掌握得很彻底。就这样,普通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便深入到我的骨髓里——这可是件了不起的事。
getsomethingintoone"sbones意思是“牢固掌握”,如果这样归化翻译就舍弃了原文的形象语言,显不出原文的味道来。译者用异化法将其译为“深入到我的骨髓里”显得很生动。
(4)HighbuildingsandlargemansionsarespringinguplikemushroomsinBeijing.
译文:在北京,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将“likemushrooms”译为“雨后春笋”符合中国的地貌风情和语言表达习惯。如果异化译法把它译为“犹如蘑菇般”,虽然体现了原文的风格,但是会让中国的读者难以接受。
小结
归化和异化只是翻译的一种策略,一种手段,无论是归化多些还是异化多些,只要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将二者结合得很好,将其辩证统一的关系充分体现,既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又结合了读者的文化及语言习惯,就是成功的翻译。
篇二: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解读
一、 简述中国翻译界存在的两派之争的发展。
1 中国的翻译界一直以来存在着两派之争, 从第一次翻译高潮时佛经翻译的“文”与“质”之争,到近代“直译”与“意译”之争,及至当代的“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大讨论。 中国的文学翻译是从晚清时期的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 迄今只有 100 多年历史。 纵观 19 世纪 70 代到 20 世纪 70 年代这一百年期间,中国文学翻译界基本上以归化为主调, 1987 年,刘英凯 [1] 在《现代外语》上发表了《归化 ——— 翻译的歧路》,从而引发了学界对归化和异化问题的重新思考,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不断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之后,异化开始逐渐占据上风。 孙致礼认为,“ 21 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进一步趋向异化译法”。 在一片异化的呼声当中,蔡平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 两派在争论当中,在主张一方的同时,当然也并不否定另一方的存在。 主要分歧存在于两点,一是对于归化和异化概念的界定,二是双方中究竟谁起主导作用。
2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 Gone with the Wind 自问世以来 , 一直畅销不衰 , 至今汉译本大约已超过 7 个。其中傅东华先生所译之《飘》是最早的一个 , 也是受到争议最多的一个。对傅译《飘》的评价大多是否定多于肯定。傅译《飘》向来被看作是归化译法的代表 , 而且通常被作为批判归化译法的靶子 , 其原因在于 : 长期以来 , 很多学者误解了归化与异化间的关系 , 片面地认为二者是相互对立 , 相互排斥。归化与异化不完全相反 , 而是一种相互交叉的关系 , 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那么怎样正确看待俩方法的使用呢?
二、 异化和归化的含义及在文本《飘》中的应用:
异化和归化是在 1995 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 · 韦努蒂( LawrenceVenuti )在《译者的隐形》( 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 )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 Venuti )的说法,归化法是 “ 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 ” ,而异化法则是 “ 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 。( Venuti , 1995:20 )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1 归化的含义及在《飘》中的应用
1.1 归化( domestication )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 “ 文化对等 ” 。 傅译中采用归化翻译的内容从形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词汇层和句法结构层。词汇层的归化翻译包括对人名、地名和机构名的归化。句法层的归化翻译包括对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摆放位置的归化和对某些介词短语、 -ing 分词短语等结构的归化。 一部外国小说或一个外国故事,使读者感到陌生、并有可能影响阅读兴趣的首先是故事中的人名、地名。许多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有时干脆跳过那些生涩难读,却又毫无意义的外国人名、地名,甚至读完之后还不知道故事中角色的姓名,不无遗憾,而且还会影响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如果采取归化译法,则会提高读者兴趣,拉近读者与小说的距离。 傅东华先生在其《飘》译本中几乎归化,汉化了所有的人名、地名。小说中有身份、有地位人物的姓名,特别是姓氏,几乎都翻译成了汉语中的常见的人名,姓氏。如郝思嘉( Scarlet O’Hara )、郝爱兰( Allen O’Hara )、郝嘉乐( Gerald O’Hara )、汤谠谟( Tom Tarleton )、汤保义( Boy Tarleton )、汤伯伦( Brent Tarleton )、汤司徒( Stuart Tarleton )、卫希礼( Ashley Wilkes )、卫英第( India Wilkes )、白瑞德( Rhett Butler )、方东义( Tony Fontaine )、包利革将军( General Beauregard )。在地名翻译中,傅译借助了汉语中一些表地名的后缀词,使译名带有中国地名气息。如 饿狼陀 (Atlanta) 、陶乐场 (Tara) 、肇嘉州 (Georgia) 、钟氏坡 (Jonesboro) 、曹氏屯 (Charleston) 等地名中的 “ 陀、场、州、坡、屯 ” 等常用于中国地名之中。 除人名、地名之外,译者还将一些机构名称按汉语中的表达方式翻译。如例 1 中大学的名称仿照中国的 “ 北大 ” , “ 人大 ” 等形式翻译。(例 1 ) “He’s kind of set on getting an education, and you two have pulled him out of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and Alabama and South Carolina and now Georgia. ”(译文: “ 他向来把教育看得很认真的。以前在佛大、亚大、南大,他们都给你拖了出来,现在肇大,又给你们连累得读不成。 ” ) 以上人名、地名及机构名的翻译都是归化翻译在词汇层上的反映。除此之外,在句子结构层次上,归化倾向也有明显的体现。从以下例 2 至例 4 中可见一般。 (例 2 ) “Sensing something they could not understand , … the twins struggled along for a while , and then rose reluctantly , looking at their watches. ”(译文: “ 这种骤然变化的情形,他们虽然说不出所以然来,却也已经感觉到了。但他们还想在那里再赖一会儿,后来看看再也赖不下去了,这才垂头丧气地站了起来,看了一看表 ” 。例 2 中,句首或句尾有作状语的分词短语,而句子的主干在中间,这是英语中常用的结构,但汉语中没有分词短语,在该句在译文中,前面一个分词短语译成了一个单独得句子,后一个分词短语译成了主句并列谓语之一。这种处理符合汉语的句法特征。 (例 3 ) “But for all the modesty of her spreading skirts, the demureness of hair netted smoothly into a chignon and the quietness of small white hands folded in her lap, her true self was poorly concealed ”(译文: “ 可是不管她那散开的长裙显得多么端庄,不管她那疏得光滑的后髻显得多么老实,也不管她那叠在膝头上的一双雪白的小手显得多么安静,总都掩饰不了她的真性情 ” )。例 3 中, “for ”后接三个并列名词结构,增译成了符合汉语习惯的 “ 不管 …… 不管 …… 也不管 ……” 这样一个并列连词结构。 (例 4 ) “Nineteen years old , six feet two inches ta ll , long of bone and hard of muscle , with sunburned faces and deep auburn hair , their eyes merry and arrogant , their bodies clothed in identical blue coats an d mustard- colored breeches , they were as much alike as two bolls of cotton. ” (译文: “ 他们的年纪是十九岁,身材六尺二吋高,长大的骨骼,坚硬的肌肉,太阳晒黑的面皮,深金褐色的头发,眼光和乐之中带几分傲慢,身上穿着一模一样的蓝色褂儿,芥末色裤子,相貌也一模一样,像是两个难分彼此的棉花荚。 ” )如例 4 所示,在英语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以及独立主格结构等无动词分句常常放在主句前面作定语修饰主语或作状语修饰谓语,在翻译时,按汉语习惯,将主语放在前面,将英语中的状语或定语成分变成谓语。
1 . 2 异化的含义及应用
异化( foreignization )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傅东华先生所译的《飘》中 , 同样存在着大量异化的成分。从异化的定义可以得出 : 凡是打破了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准则、习俗等 , 保留了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特色 , 让译文语言的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的翻译 , 就是异化翻译。傅译《飘》保留了大量的异域文化 , 让中国读者了解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当地的风俗文化。如小说中查理死后 , 斯佳丽一下变成了寡妇。为了散心 , 斯佳丽来到白蝶姑妈家小住。由此引出了美国南方人做客一段 : “如果一个南方人竟肯收拾起行囊 , 跑到二十哩路外去拜一次客 , 那就一住起码一个月 , 或竟几个月 有些人到亲戚家去过圣诞节 , 往往要过到第二年七月回来。新婚夫妇到外边去作蜜月旅行 甚至要等养了第二个孩子才回去。老年的姑妈、姑爷们礼拜日回娘家来吃中饭的 , 往往竟要吃到寿终正寝。”这是这一段让中国读者读起来忍俊不禁 , 也颇为惊讶于当时美国南方的习俗。又如当时美国南方女子 ( 特别是未婚者 ) 在男人面前要装出一副天真、无知的样子 , 要假装惊讶、虚弱 , 甚至动不动就得晕倒 ; 女人跟男人之间不得谈论“养孩子”一类的话题 , 甚至必要时提及此事也会“很难为情” ; 以及当时“上等人”应有的诸多高尚品德 , 和战前南方农奴主富足、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以及骑马跳舞、篝火宴会等热闹场面 , 都给中国读者十足的异域感受。反映傅译《飘》中异化译法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为中国读者介绍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方文化 , 完成了翻译的文化交流使命
2 归化与异化的不同特色。
归化( adaptation )是指用译语文化中惯用的表达方式来转换源语;异化( alienation )是要保存源语的异国情调。前者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后者则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归化、异化的争论实质上是直译与意译争论的延伸和扩展。直译、意译主要争论的是翻译中语言的表达方式问题,而归化、异化主要争论的是翻译中语言所包含文化内容的传递问题。蔡平 [3] 在《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一文中提到,“异化的翻译方法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是为了再现原文特有的文化思想和艺术特色,异化的表达法在译语读者看来是不合常规的、新奇的,从而产生一种异国情调”。
三、 异化和归化使用要考虑的因素:(结合文本《飘》)
1 翻译目的
任何一种方法的选用都与目的性有密切关系 ,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目的决定方法。就翻译而言也决不例外 , 纵观中国翻译史 , 尤其是近现代历史 , 这一问题看得十分清楚。如我国清末民初的翻译活动 , 以严复、林纾、梁启超为代表的一些翻译家 , 他们从事翻译的目的在于 宣教启蒙 , 志在唤起国民 , 震撼自鸣得意的士大夫阶级乃至最高统治者。所以他们多采用十分归化的方法 , 不欲制造冷僻的术语、词汇及形象 , 只要中国读者能明其理 , 识其事 , 甚至为达此目的不惜增删。所以 , 当时的译者都用十分地道雅训的中国文体 , 甚至是古文来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如傅先生把《飘》作为一部流行小说翻译,他的目的是将这部深受外国人喜欢的爱情小说介绍给中国读者。为了使国人愿意阅读、接受甚至喜欢它,翻译就不能生硬,不能使读者感到故事距离自己很遥远,而应该以平实的、读者熟悉的语言将故事讲出来。同时,作为一部长篇小说,读者最大的期望是尽快地了解故事情节,这与归化翻译所能提供的“准确理解”和“快速”相一致,同时也是翻译目的的要求。如( 1 ) Alex ’ s horse was standing there and your pa climbed on it without a by-your-leave and off he went in a cloud of dust so thick it choked you , cussing every breath he drew 。
傅译:当时乐西的马儿吊在路边,你爸爸看见了,便不管是谁的,一下跳了上去,随即掀起了一蓬红尘,嚷嚷着如飞而去了。
“一蓬红尘”,“嚷嚷着如飞而去”,读起来栩栩如生,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产生了往下读的欲望,这样就达到了翻译的预期目的,符合功能翻译的目的论,也具有浓厚中国味。
归化式的翻译当然也与译者心中的 中华文化中心 的观点分不开。 中优西劣的思想使他们在翻译中不仅不吸收新的表现方法 , 反而改造或同化原著的异域风俗及表现手法 , 使得莎士比亚、拜伦、狄更斯等在他们笔下几乎如同一人。正是这些局限性使以鲁迅为代表的新一代的翻译家崛起。民国之后 , 鲁迅等翻译家为了改变汉语语法的不精确 , 表达手法的贫乏 , 提倡要 保持原作的丰姿 , 故其翻译的手法多为移植 , 而非归化。鲁迅先生曾批评前一时期的翻译 : 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 , 倘有 , 就是貌合神离 , 从严辨别起来 , 它算不得真正的翻译。凡是翻译 , 必须兼顾两面 , 一当然是力求其易解 , 一则是保存原作的丰姿。 他所倡导的 真心模仿 的翻译观的目的 , 就是向西方学习。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 同一时代的不同译者在处理同一语言文化现象时往往会不约而同地采用同样的处理方式 , 这是由于处于文化交流不同阶段的译者往往肩负着时代交给他们的任务 , 为了达到这一共同的目的 , 他们就会不约而同使用同一翻译方法。在既非 中国文化中心论 也非 西方文化中心论 的今天 , 各民族文化平等对话 , 互相交流。处在这种文化交流氛围里 , 译者也会因为自己不同的目的而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即使是翻译同一本小说也是如此。
2 社会背景的影响
归化、异化不只是对几个具体词语、句子的处理 , 而是包括译文所带入的思想、内容 , 体裁、风格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是说 , 当你在选择翻译文本时 , 如果你选定了一篇没有处于目的语文文化主体地位 , 而是边缘地位的文本时 , 你就已经采用了异化策略。傅东华译本完成于 1940 年 9 月 15 日 , 上文已经提到 , 这一时期的翻译主流以译“苏联战前的文学作品以及世界古典名著为主” , 侧重于思想性和艺术性 , 如前面提到的朱生豪、梅益、李健吾的译作等。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外国文学作品的译入不仅促进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 也满足了当时文学与政治文化相结合的需要。所以当时像《飘》这样对社会现实影响不大的同时代通俗文学就只是处于边缘的作品。根据韦努蒂对异化的界定 , 傅东华当初在选定 Gone With The Wind 这部作品时 , 就已经采用了异化策略。傅译的《飘》成功地译入了女主人公斯佳丽的形象 , 她“一箭双雕、顺手牵羊”等等。社会在发展 , 影响翻译的诸多因素在变化 , 评价翻译的标准也在变化。种不同文化相互沟通和移植的过程。 傅 先生是第一个将《飘》翻译到中国的译者,因为当时的客观历史背景决定了他的翻译的目的是《飘》这个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和普及性,他的译本以译文读者为取向,在词汇层、句法层和段落宏观的层面上都采用 “ 归化 ” 的翻译方法,使原文的文化语言特色归化到读者的语言文化中,通顺易懂。忠实于原文,保留原文的文化语言特色,让国人欣赏到异域文化的精彩。
3 文化因素
著名学者王佐良 [2] 先生在《 翻译中的文化比较》 一文中有一句精彩的论述 : 他 ( 译者 ) 处理的是个别的词 ; 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诚如其言 , 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过程 , 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相互沟通和移植的过程。离开文化是不可能真正认识翻译的。因此 , 在翻译研究当中 , 作用于翻译过程的文化因素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从历时的角度看 , 文学译作具有时代性。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译本 , 每一个译者对于一部作品的理解都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完成的 , 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
傅东华先生之《飘》译本完成于 1940 年 , 那么他所处的时代中有哪些文化因素对其译该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呢 ? 首先 , 在这部作品呈现给中国读者之前 , 由原著改编的电影已先声夺人 , 进入了观众们 ( 也就是读者们 ) 的视野了。傅先生本人在 飘 译本序中描述了当时的情形 : 在上海上映四十余日 , 上海的居民大起其哄 , 开了外国影片映演以来未有的纪录 , 同时本书的翻印本也成了轰动一时的读物。可见 , 当时的舆论、公众已对这部小说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本准通俗三角恋爱小说 , 并引发了某种期待。所以 , 傅先生的翻译目的、翻译标准和具体的翻译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电影所产生的舆论效应的左右 , 无形中在笔调、手法、内容等诸方面都迎合了当时读者 ( 即观众 ) 的认识和期待。此外 , 当时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影响了他对原著的整体认识。那一时期的翻译主流是以译苏联战前的文学作品以及世界古典文学名著为主 , 侧重于思想性和艺术性 , 提倡将社会功用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而那些对社会现实影响不大 , 甚至 毫无作用 的外国同时代通俗文学作品必然会受到一定冲击 , 对其艺术性的挖掘研究、多角度的解读赏析自然也就受到了影响。于是乎 《飘》 这类小说也就只是成为了当时国统区的读者茶余饭后的消遣而已。故傅先生对这部作品的定位可想而知 , 他本人在译本序中也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 因为译这样的书 , 与译 Classic 究竟两样 , 如果一定要字真句确地译 , 恐怕读起来反要沉闷 。可见 , 译者对原著总体上的把握 , 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过程 , 影响到整个译作的基调。再者就是要考虑到当时的语言现实问题对傅先生的影响。应当看到 , 中国近、现代的翻译事业与欧美各国相比历史尚短。白话文虽然在五四运动之后便逐渐赢得了它在中国语言中的重要地位 , 但在当时并不成熟 , 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文化时 , 显得力不从心。那个时期的翻译家们有的主张通过翻译本身创造出新的中国现代言语 ; 有的更为客观一些 , 提出用西方的句法和词汇来丰富白话文 , 为其输血。然而用外国语文的优势来弥补我们的劣势 , 终归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 而且只是多种途径中的一种。在通过翻译影响、丰富白话文的同时 , 众多的译者把目光投向了文言文。不难看出 , 傅东华先生是倾向于在翻译中多借鉴中国传统语文优势的。所以 , 在他的译作中 , 不仅归化了人名、地名 , 而且出现了许多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译语 , 如 竖起牌楼来、小白脸、大地主、营丁 等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 书中反复使用了具有中国地方文化特色的人称代词和称呼语 , 如: 俺、咱们、爹爹、娘娘 等。而就语言特色而言 , 则常常是文白相杂 , 四字格随处可见 , 如 惝恍迷离、精疲力竭、一箭双雕、顺手牵羊 等。奈达曾说 : 译本在多大程度上保留外国文化场景主要取决于译本需要发挥的祈使功能有多大。如果译本的目的是促使受众在其本身的文化范畴内做出某些特定模式的行为 , 那么 , 译者会觉得有理由改变原有场景的文化特征。基于这一理论 , 我们在分析评价傅译时 , 是不是可以做出如下解释 , 傅东华先生正是受了当时读者的期待视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和白话文水平的影响和限制 , 并把这些影响和限制转化成再创造的 自由 而把 Gone with the Wind 译成一个 更像中国近代故事 的故事。美国南北战争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场景被傅先生移植成了中国近代文化场景 , 取得了当时读者的认可。
因此,我们可以如是说 : 傅东华先生《飘》 译本的成形与当时的文化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4 读者对象
4 读者对象。
读者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生活阅历等一般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如儿童读物就要求语言朴实易懂 , 道理浅显明了 , 情节简单而有趣等 , 恐怕越是 移植 的就越看不懂。读者是译文的接受对象 , 在处理异质文化时 , 译者应顾虑到读者的个性。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依照接受美学的理论指出译文必须被读者接受 , 翻译过程才真正完成。所以 , 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到读者的可接受性。影响读者接受并且同时也限制译者翻译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 读者的文化水平、专业以及年龄等。读者文化水平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其接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样。一般来讲 , 受过高等教育的读者文化水平也会较高 , 阅读经验丰富 , 视野开阔 , 渴望发现新的文化以充实和更新自己。为此 , 译者不必费力不讨好地将 Go to law for a sheep, you lose a cow 译成 捡了芝麻 , 丢了西瓜 。这会使这类读者丧失一次通过语言翻译吸收异质文化的机会。不如直译成 为一只羊打官司 , 却损失了一头牛 , 保留西方民族习惯于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文化习尚。相反 , 文化水平较低的读者要求译文通俗易懂 , 显然 猫哭耗子假伤心 就远比 鳄鱼的眼泪 ( crocodile tears) 更合他们的口味。读者不仅文化水平不一 , 而且还从事不同的行业。俗话说得好 外行看热闹 , 内行看门道 , 隔行如隔山 。所以译者应考虑到 内 外 有别。双重翻译策略
四、在翻译中,异化和归化量应有一个适宜的度
归化翻译意味着将原语语言及文化特色翻译成译文读者所熟知目的语语言及文化特色。那么这种翻译所提供给译文读者的便是旧 ( 已知 ) 信息。相反 , 异化翻译提供的则是新 ( 未知 ) 信息。我们知道 , 一个文本应该是新旧信息的统一体。过多的新信息会对阅读理解造成阻碍 , 即丧失能读性 ; 而过多的旧信息又会使文本枯燥乏味 , 丧失可读性。这表明 : “文化翻译因素中的归化法和异化法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个适宜度的问题。适度归化可使译文流畅易懂 , 引起读者共鸣。适度异化可以拓宽双语之间的共性 , 消除双语之间在某些具体的表达方式方面的差距 , 使译文读者增加对原语国文化的理解 , 促进文化交流并丰富译语国的语言。过度的归化或异化对译文的理解及促进文化交流会带来一定的阻碍作用。” ( 陆小玲 [3] 《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适宜度》 )
五结论。
归化和异化是译者针对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差异,面对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和读者等方面的不同而采取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其目的是指导具体翻译方法和技巧的选择与运用。 归化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的规范, 较好地满足译入语读者较少异味的阅读需求;异化追求保留原文语言及文化的特色,以丰富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较好地满足译入语读者对译文‘陌生感’的需求。任何翻译永远都只能是归化与异化的统一体 , 不可能只有归化 , 也不可能只有异化。归化与异化永远共存于翻译之中。异化和归化并非构成翻译的全部, 它们只是构成了翻译的两极我们要掌握好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度的问题。 我们需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劣势。 这种有机结合的方式就要通过双重的翻译策略来实现。
归化和异化只是翻译的一种策略,一种手段,无论是归化多些还是异化多些,只要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将二者结合得很好,将其辩证统一的关系充分体现,既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又结合了读者的文化及语言习惯,就是成功的翻译。
篇三: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分析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缩影,称得上是 “ 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 ” 。其英文全译本有两个权威版本:一个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他的夫人戴乃迭 (Gladys Yang) 翻译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另一个是英国大卫 · 霍克斯 (David Hawkes) 和他的女婿约翰 · 闽福德 (John Minford) 合译而成的 The Story of the Stone 。杨氏夫妇的译作 ( 以下简称杨译 ) 主要以原文文本为指归,多采用异化策略,在文化信息的保留传达上着意颇多,被称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里程碑;而霍氏翁婿的译作 ( 以下简称霍译 ) 以译文读者为导向,多采用归化策略,使外国读者能够更容易地了解故事情节,在语言、艺术的再创造上更见功力。两人对同一文本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翻译策略,在表达效果上各有千秋。本文通过对两个英译本中若干实例的对比分析,对归化和异化两个策略在翻译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两种翻译策略的含义
早在 1813 年,德国思想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就曾精辟地阐述说: “ 翻译只有两种方法,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作者,而让读者靠近作者;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靠近读者。 ” 而翻译界内部把这两种方法分别称之为 “ 异化策略 ” 和 “ 归化策略 ” 。[ 1 ]
归化策略要求译者向目的语( Target Language )读者靠拢,采用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换言之,归化是将原语表达形式略去,代之以目的语进行表达的翻译策略。其通常的作法是:撇开原文的词语与句法,抓住其语用意义,从译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而译之。归化策略的代表人物是奈达。他从社会和文化角度出发,将读者置于首位。他认为 “ 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 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 2 ] 159 这是因为完全将原语的语言规范、文化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是不现实的,因而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而且要克服文化障碍。同时,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交际,冲突会导致误解,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由此可见,归化有助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篇二】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
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安裕强 机械电子工程 2008203087
摘要: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作为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多的人使用的语言,正对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在译文中再现原语文中的思想内容,介绍和传播原语所体现的文化。要成功地实现汉英翻译的跨文化交流功能。就不能不在翻译的策略上做出选择,在翻译的方法上表现出或归化或异化两种倾向。由文明推到了文化再到语言,现在我们从语言又回到了文明。语言的交流使世界文明的交流有思维示范作用。
关键词:文明 翻译 归化 异化
世界在发展,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作为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多的人使用的语言,正对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英语作为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外在显性,汉语作为东方儒家文明的外在显性代表了除伊斯兰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当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文明。著名的美国政治家萨穆尔,亨廷顿说:“文明和文明的冲突将取代国与国的冲突”。文明的冲突的狭义理解就是文化的冲突。文化的冲突再对其狭义化就是语言与文字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一种潜在的,不容易被理解的非显性的冲突。然而任何的冲突都有可消解性。人们常说的翻译这种语言转换活动,或说是一项深层的文化交流活动是消解冲突的关键。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在译文中再现原语文中的思想内容,介绍和传播原语所体现的文化。要成功地实现汉英翻译的跨文化交流功能。就不能不在翻译的策略上做出选择,在翻译的方法上表现出或归化或异化两种倾向。
异化与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历来是翻译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异化就是在译文中保留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按字面直译。目的是要使译文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向译文读者介绍原语文化,并丰富译入语及其文化。归化即用译人语里的文化意象来取代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用译人语既有的词汇来翻译。
例如:“Newly Industrial Economics”这个英语概念,简称“NIEs”,意即“新兴工业国家”,这些新兴工业国家包括韩国、台湾、新加坡、中国香港(注:香港当时还未回归)四个国家或地区,他们先后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很明显的是若按异化这翻译为新兴工业国家最为准确。但是四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普遍衰退的时候能够异军突起,带动全球经济继续发展,其活力可见一斑。因此中文在命名时选择了“亚洲四小龙”这个表现了地理环境,国家特征,经济活力的这个归化译法。但是文化是不断交流的。欧美对“亚洲四小龙”这个归化的对于“Newly Industrial Economics”这个英语概念的汉语翻译又进行了第二次翻译,译作“East Asian Tigers”。为什么是“tiger”而不是“dragon”。因为汉语词汇“龙”的英语对应词是“dragon”,不过“龙”西方基督教文明和中国儒家文明的联想意义是不等同的。在英语文化中,“dragon”象征着“邪恶、残暴”。而在汉语文化中,“龙”是“皇家”、“吉祥”和“力量”的象征。如:“亚洲四小龙”译作“East Asian dragons”则属于异化的策略;译作“East Asian tigers”则采用的是归化策略,最大程度展现和保留了汉语词汇的文化特色。
翻译界对于“异化”和“归化”策略有过诸多论述。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Schleiermacher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美国翻译理论家Venuti进一步阐述了翻译策略。1995年他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fity)一书中.提出了“异化法”和“归化法”。前者主张译文应以原语、原文作者和原语文化为归宿.后者则以目的语、目的语读者和目的语文化为归宿。Venuti通过对17世纪和18世纪以来西方翻译实践的考察.提出“流畅的翻译掩盖了译者的主观阐释,将原作与译文、作者与译者的斡旋过程隐于无形,译者的辛劳被作者的权威所掩盖,许多文化与语言差异也随之被掩盖”。
从亚洲四小龙个例子和众多翻译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英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策略各有优劣,为了翻译达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翻译文本及翻译目的、不同的原语及目的语.在翻译过程中应用相应的不同的翻译方法,采用异化或归化,或两者兼而有之。这种异化和归化的混用不但是翻译的方法也是文明与文明共生的方法。《万象》杂志社长说:“只有能站在另一种文明的视角去欣赏那种文明你才会感到美”。这不就是用异化自己而归化于世界吗?我们在开头由文明推到了文化再到语言,现在我们从语言又回到了文明。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篇三】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
浅析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作者:朱晶
作者机构:沈阳医学院
来源:消费导刊
ISSN:1672-5719
年:2013
卷:000
期:003
页码:182-182
页数: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翻译;异化;归化
摘要: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
【篇四】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
“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关系并评述
1、什么是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
A. 归化
所谓“归化”( domestication 或target-language-orientedness),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
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B.“异化”( foreignization或source-language-orientedness)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异化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 。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the thick ice is not formed in a day.
2、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
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其实不够科学。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3、不同层面上的归化与异化
1、句式
翻译中“归化”表现在把原文的句式(syntactical structure)按照中文的习惯句式译出。如:Behind the mountain, the sun set。译为“日落山阴”就是句式上的“归化”;模仿原文的句式如所谓的“欧化句式”译为“山背后,太阳落下去了。”就是句式上的“异化”。
2、词汇
在翻译原文文化特有的词汇(culture-specific expressions)如外国谚语、成语、典故事片时用中国文化词汇取而代之,就是“归化”的做法。反之,照直翻译原文的文化词汇,就是“异化”的做法。如英语谚语:in the kingdom of blind men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译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或者“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都是“归化”;译为“在盲人的王国里,独眼人就是王。”就是“异化”。
3、意象
严复在《天演论》卷上第13章中用唐朝的人物故事替代《圣经·以斯贴记》中的人物故事。他在未曾刊行的《天演论》手稿中的《译例言》里说:“原书引喻多取自西洋古书,事理相当,则以中国古书代之,为用本同,凡以求达而已。”在严复所处的时代,士大夫们对诸如《圣经》这样的西洋古书一无所知,为了让他们先明白“事理”,严复采用“归化“的策略自有他的道理。
4、文化
原文没有任何文化因素,译文却出现了带有强烈汉语民族色彩的词汇,也是“归化”的表现。如森纾把福尔摩斯发怒译为“拂袖而去”,福尔摩斯的形象具有了中国化的特征;郭沫若把英国计人T. Nash r 咏春诗首句“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译成“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尧舜”。原诗中的king是一般性的说法,没有任何特殊的文化色彩,可是一旦变成了中国古代和平盛世的代名词“尧舜”,就染上了强烈的汉民族色彩。
4、中外归化和异化之争
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当翻译发展成自觉的规模性活动之后,就产生了归化与异化的讨论。在中外理论家的许多看法和主张中,不少人只看到矛盾的对立,强调归化和异化的矛盾对立和不可调和性。看不到对立矛盾的相互转化,在译文中的兼容性。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中外语言学家各有其代表。国外的归化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奈达(Eugene Nida),而异化派代表首推美国的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前者提出了翻译中的“动态对等”(或曰功能对等)的概念,把译文的服务对象读者放到了首要位置。后者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
我国译界在归化异化问题上似乎缺少怪帅人物。归化派在我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但耐人寻味的是,我国主张归化的头面人物似乎不在译界,而是文坛泰斗,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他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写道:“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学转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换骨’,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文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篇五】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
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 异化翻译法(或异化法)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or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 和归化翻译法(或归化法) (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or domestication) 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 (1995) 创造出来用来描述翻译策略的两个术语。异化翻译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的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Venuti 把异化翻译法归因于19 世纪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 的翻译论说“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 ( Schleiermacher , 1838P1963 : 47 , 1838P1977 : 74 ; Venuti ,1995 :19) 。Schleiermacher 本人是赞同采用异化法的。Venuti (1995 :20) 指出,在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并把归化翻译法作为标准的文化社会(例如英美社会) 中应提倡异化翻译法。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异化法是一种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文化干预的策略,因为这是对主导文化心理的一种挑战。主导文化心理总是尽力压制译文中的异国情调(或“异物”) 。Venuti 把异化翻译描述成一种“背离民族的压力”(1995 :20) , 其作用是“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目的语之中,把读者送到国外去”(1995 :20) 。 具体来说,异化翻译法包括以下特点: (1) 不完全遵循目的语语言与语篇规范; (2) 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 (3) 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 (4) 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1995 : 20) 。不过,Venuti 也承认,译文是由“本土的文化材料”组成的,异化翻译(像归化翻译那样) 只能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策略,所不同的是,采用异化法的译者一般都态度鲜明,而不是隐隐匿匿(1995 :34) 。用异化法英译的典型例子包括Ezra Pound 的许多译作和Nabokov(1964P1975) 直译的名著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尤金·奥涅金》( Eugene Onegin ) ( 参阅Venuti ,1995) 。 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 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 Schleiermacher , 1838P1963 : 47 ,1838P1977 : 74 ;Venuti ,1995 : 19 - 20) 这一著名翻译论说。然而,对Venuti 来说,归化法带有贬义,因为归化法实际上体现了主导文化社会中常见的政策,即“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把外来文化拒于门外”。他还认为,主导文化社会“习惯于接受通顺易懂的译文,把外国文本中的价值观隐匿在本国的价值观之中,令读者面对他国文化时,还在自我陶醉地欣赏自己的文化” (1995 :15) 。这里的“隐匿“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说明了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在以归化法作为标准翻译法的文化社会中,正是译者的“隐匿性”使译文自然而然地归化于目的语文化而不被读者发觉(1995 :16 - 17) 。 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 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 (2) 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 (3) 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语篇体裁; (4) 插入解释性资料; (5) 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 (6) 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我是归化翻译的坚定支持者,“归化”其实就是我所主张的“母语化”)指出,归化翻译法是英美文化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策略。这种策略与该文化社会和其他文化社会的非对称文学关系相一致。由于归化翻译法流行于英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因此有必要有意识地选择其他翻译策略,以挑战其统治地位。以下是一个归化翻译的例子: (6)A well - known scientist ( some say it wasBertrand Russell) once gave a public lecture on astronomy. He described how the earth orbits aroundthe sun and how the sun , in turn , orbits around thecenter of a vast collection of stars called our galaxy. At the end of the lecture , a little old lady at theback of the room got up and said :“What you havetold us is rubbish. The world is really a flat platesupported on the back of a giant tortoise. ”The scientist gave a superior smile before replying ,“what isthe tortoise standing on ?”“You’re very clever , young man , very clever ,”said the old lady. “Butit’s turtles all the way down !”(from S. W. Hawking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f rom the Big Bang toBlack Holes . London & Auckland : Bantam Press , 1988. ) 从希腊译本回译: Alice in Wonderland wasonce giving a lecture about astronomy. She said thatthe earth is a spherical planet in the solar systemwhich orbits around its center the sun , and that thesun is a star which in turn orbits around the center ofthe star system which we call the Galaxy. At the endof the lecture the Queen looked at her angrily anddisapprovingly. “What you say is nonsense. Theearth is just a giant playing card , so it’s flat like allplaying card ,”she said , and turned triumphantly tothe members of her retinue , who seemed clearly satisfied by her explanation. Alice smiled a superiorsmile , “And what is this playing card supportedon ?”she asked with irony. The Queen did not seemput out ,“You are clever , very clever ,”she replied ,“So let me tell you , young lady , that thisplaying card is supported on another , and the otheron another other , and the other other on another other other ?”She topped , out of breath ,“The Universe is nothing but a great big pack of cards ,”sheshrieked. 原文出自S. W. Hawking 的《时间简史》,属于科普著作,阅读对象为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读者。其文本类型和读者类型决定了其语言特点是朴实、明了,不带太多的修饰成分。译文(希腊语) 的目的读者显然是少年儿童,译者根据目的语的文化背景采用了归化翻译法,对译文进行了特殊的处理,采用了形象替代法,套用了少年儿童熟悉的Alice in Wonderland (《爱丽丝游记》) 中的人物来讲原文中的故事。Alice 是一个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强、爱思考的女孩子,译者用她来代替原文中的科学家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更加有吸引力。《爱丽丝游记》中有一段是讲Alice 在扑克王国的故事,而这个王国中最主要的人物就是皇后。Alice 常与皇后发生争论,而皇后的形象与原文中的老妇人(the old lady) 十分相似,趾高气扬,固执己见。因此,译者用皇后(the Queen) 代替原文中的老妇人(the old lady) ,用扑克(playing card) 代替乌龟(tortoise) ,整个故事里面的喻体变了,但是喻义没有变。
【篇六】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
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摘 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
一 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domestication):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所以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一种翻译策略。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Nina可以说是归化翻译的典型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目的语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Nina在各种不同场合重复他的这一观点,即“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在Nina看来,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范畴。这种关于翻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因此,他提出了“功能同构”的策略作为解决的方法,以求在不同体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
异化(foreignization):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所以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1];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foreignness),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2],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派”提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文化间的交流,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读者的阅读目的也包括想了解异国文化,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韦努蒂(Venuti)可以说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论”的概念。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韦努蒂公开声言,“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主导地位的趁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3]在这一概念中,他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即译文故意弄得不通顺。有些译者也对读者毫不妥协,要求读者接受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实质上,异化派是主张译文应以原语和原文作者为归宿,注重展示原语的表达方式,刻意保留文化异质以促进各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由于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不同文化也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与融合,各族人民之间彼此了解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而,主张异化的学者也越来越多。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二 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其实不够科学。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三、归化与异化的均衡
实际上,归化与异化只是一个相对的区分。从翻译概念(内涵)的本义来说,翻译是归化与异化的悖论。“翻译”这词本身就包含了一种归化的过程。因为翻译意味着把陌生的原本语言文化传达的信息输送到目的语语言文化,给它穿上目的语语言文化的外衣,以便让目的语读者认识、适应、理解。正如韦努蒂所认为的那样,翻译总是传达一种解释(理解),传达一个有倾向性、经过更改的外国文本,往里面添加了一些目的语独有的特质而使其不再神秘莫测,用富有特色的本土风格使之变得易于理解;而这整个过程表明翻译必然执行着一项归化的功能。[5]然而,作为跨文化的翻译,在翻译的信息内容上总有一些挑战归化的异域特质,而必须直译。鲁迅也说,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6]因此翻译中总是有异化的成分,归化中总有异化。如韦努蒂所说,归化翻译是要同化原本,抑制、消解其异域特色或风情,使译本符合目的语语言文化的主流价值观,社会规范,诗学和意识形态;异化翻译则是要打破目的语语言文化的社会规范和主流诗学,保留原本的异域特色和差异。[5]异化的策略通常是丰富目的语语言文化的重要方法,因为它能够引进更多的新事物(异域特色),有助于扩展目的语读者的视界和目的语文化的疆界。但是,异化总是相对的,从原语到目的语本身就包含一个归化的过程;再者,译者采用异化的策略翻译时不能不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异化的翻译不能牺牲译本的接受,否则翻译就毫无意义。为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异化中总有归化的成分。因此,翻译同时包含了归化和异化,是归化与异化融合共生的载体。在实际的翻译中,都同时存在两种过程。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四 小结
归化和异化只是翻译的一种策略,一种手段,无论是归化多些还是异化多些,只要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将二者结合得很好,将其辩证统一的关系充分体现,既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又结合了读者的文化及语言习惯,就是成功的翻译。无论从语言、文化层面,还是从哲学、诗学、意识形态层面看,归化与异化都是翻译过程中同时存在的对立统一体。归化与异化在翻译过程中矛盾对立但并不对抗。归化与异化只是一种翻译策略或手段,它并非翻译标准。实践证明,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只有善于兼用异化和归化两种方法,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才能完成翻译的双重任务。无论采用的是归化还是异化,只要符合翻译标准,达到了翻译的目的,那么就算是成功的翻译,很难判断孰优孰劣。而且,事物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对于同一翻译材料,今天用归化译法为佳,明朝说不定用异化为上,有时甚至只有两种策略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完关。因此,归化与异化作为两大翻译手段是辩证对立的统一。正如张谷若先生所说:原来是地道的语言文字,翻译时也要译成地道的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1]Venuti,L.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M].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Baker,M. &. Mlmkjaer(ed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2]Shuttleworth, M.& Cowie,M.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Manchester: St Jerome,1997.[3]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归化与异化[J]. 外国语,1998.[4]朱健平.归化与异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探索[C].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6]陈丽莉.翻译的异化和归化[J].中国科技翻译,1999(2
【篇七】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一)
论文关键词:文学翻译;归化;异化
论文摘要: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简单回顾了归化、异化理论的生成及其演变。指出归化和异化都是重要的翻译策略,两者相辅相成,对文学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
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策略.本文简单回顾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应用的历史,从晚清时期的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一百年归化为主调,20世纪最后20年对异化、归化的重新思考,二十一世纪的文学翻译:归化和异化的继续发展。并指出归化和异化相辅相成,对立统一。译者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进行取舍,创造高品质的译品。
1归化和异化概述
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主要的方法,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所编的《英汉翻译教程》中解释直译(literaltranslation)为:“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阐释直译:“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范仲英1994:90)。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翻译的归化/异化概念直接来源于1813年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论翻译的方法》一文,文章指出翻译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引导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引导作者靠近读者。但并未授以具体名称。1995年美国学者L.Venuti的《译者的隐形》定义这两种方法为异化/归化。Venuti是异化派翻译的代表。他提出“反翻译”的概念。指出翻译的风格和其他方面在目的语的文本中要突出原文之“异”。他说:“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的翻译,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郭建中1999:192-193)在讨论异化翻译时,他对归化翻译的策略作出了描述:遵守目标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从而达到让译文符合本土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的需求。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流畅地道的英语进行翻译,在这类翻译中,翻译者的努力被流畅的译文所掩盖,译者为之隐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被掩盖,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文化价值观,原文的陌生感已被淡化,译作由此而变得透明。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所以,Venuti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美国翻译家奈达(Nida)是“归化”理论的推崇者,他提出了“功能对等”和“读者反映论”的观点。在各种不同场合,他重复“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概念这一观点,既“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归化派”认为,不应该将源语中的语言体系和文化现象强加在译文读者身上;文化差异必然带来交流和理解上的障碍,既然翻译的主要任务是文化交流和传播,就应该避免文化障碍,而“异化”则不可避免地带来这种障碍;对译文读者的想象力和智力也不应该有过高要求,而是应该将源语以最贴近目的语的形式呈现给译文读者,使之理解起来更容易。
直译/意译同归化/异化翻译他们之间有着相似和差异。王东风在《中国翻译》“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王东风,2002:24-25)
2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应用的历史
从晚清时期的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现在的一百多年来,中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先后出现了四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头十年,第二次是“五四”后的十年,第三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真正繁荣的也就是50年代的十年),第四次是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孙致礼,2002)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文学翻译除“五四”后十余年异化译法一度占上风外,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归化译法为主调。1898年,严复提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1899年,林纾翻译出版了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先后翻译了180多种西方文学作品。,当时的翻译者考虑的并非是要忠于原作,而是如何适应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需要。晚清时期,白话运动蓬勃开展,但当时的译者除个别以外,都不愿用白话文翻译,而坚持用文言译作。这样不但读者觉得晦涩难懂,译者自己也觉得颇受束缚,不得不对原文加以改动和删减。所以,为了博得广大读者的青睐,译者大都采用叙述法,常常出现译文的夹议夹作、改写改译。这个时期的文学翻译除了少数外来词的引用外,基本上是以归化为主导。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我国的文学翻译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在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带动下,当时的作家和翻译家试图从外国文学中吸取营养,以达到改造文学、改造社会的目的。鲁迅提出“易解”和“丰姿”是翻译的双标准,较严复的信、达、雅三标准具有更大的涵盖力,使其得到了丰富和深化。他主张译者只能“改换衣裳”即转换语言形式,而不能“削鼻剜眼”,即尽量保持原作的“异国情调”,提出翻译“以信为主,以顺为辅”“宁信而不顺”可谓在文学史上高扬一帜。但同时也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生硬翻译。因此,从3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译界在翻译方法上出现了一个“逆反应”,归化法再次占据了主导地位。张谷若从30年代开始翻译的时候,翻译并出版了哈代的《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遵循两条翻译原则:(1)不能逐字死译;(2)用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文。朱生豪由30年代中期走上翻译道路,他在《莎上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明确反对逐字逐句对照式的硬译,提倡保持原作的“神味”和“神韵”。我国30、40十年代的文学翻译比较强调传达原文的“神韵”,比较看重译文的通顺流畅,而不怎么注意传达原文的形式,不仅如此,甚至还可以随意“更易原文之结构“。他们走的是归化之路。
【篇八】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
“异化和归化”在翻译中的运用
作者:毛竹
来源:《商情》2013年第19期
【摘要】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是近十年来翻译领域里的热门话题。这两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来的。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本文基于异化和归化的理论基础,着重分析杰克·伦敦所著《野性的呼唤》的两种译本,分析异化和归化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在翻译中应采取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归化,异化,野性的呼唤
一、引言
国内有很多分析讨论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推进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异化能向读者展示源语言的文化,然而归化能很好地传达源语言意思,让读者更加明确,二者各有优势各具特色。
二、理论依据
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他是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所谓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异化论强调“何处来”,认为翻译就是传播陌生的文化,因此在翻译的作品中应有原语文化的风格。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一个说法是动态对等说,具体来说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然而,归化是把指在翻译中采取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的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它是在翻译处理中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奈达认为翻译应该遵循“何处去”的原则,采取认同目的语文化的策略。奈达还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使读者看了译文就能一目了然。
【篇九】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简介和对比
作者:吴玉珍
作者机构: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来源:经济视角:中
年:2011
卷:000
期:007
页码:P.90-90,88
页数:2
中图分类:H315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归化翻译;异化翻译
摘要:本文对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进行了介绍和对比。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比较,总结出这两种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各有其利弊。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取决于原文的内容、译者的翻译目的及翻译技巧等。准确、怡当地使用这两种翻译策略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保证翻译质量并提高译者的翻译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