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高中课文15篇
劝学高中课文(1)
劝学高中课文原文及翻译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
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
问题。
1 劝学课文原文作者: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
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
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
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劝学白话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
劝学高中课文(2)
荀子是战国后期杰出的思想家,他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篇》是《荀子》中的第一篇,原文共有15个段落,这里只是节选的一小部分。
文章谈学习的重要意义,阐明了学习的作用,说明了学习的规律,告诉人们,要积累知识,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9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是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也。
思考·练习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学不可以已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声非加疾也
5.君子生非异也
二、指出下面句中的“于”字的含义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5.贫者语于富者曰
三、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四、试分析比喻在本文论证中的作用。
劝学高中课文(3)
劝学课文原文
【作者】荀子 【朝代】先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3劝学作品赏析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这里节选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白,发人深思。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季氏》)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正如梁启超所说,意思是“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见《荀子柬释》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论断句中的“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开篇至此为第一段。这一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学习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学呢?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因此,第二段首先说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这与第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可“輮”为车轮,意脉是一贯的,结构上也是暗相呼应的。此外,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引自严北溟关于《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系着的。至此,第二段结束。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然而,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在笔法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接着,文章又进行申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第三段至此结束。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至此,开篇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已得到了深入的阐发和充分的证明。
《劝学》的这三段,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虽然荀子论学的基础是唯心主义的“性恶论”,但是对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论”起了积极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阶级性,他把礼义当成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的行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恶”。他劝学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培养合乎封建统治阶级道德规范的人才,这与我们今天的学习目的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那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全国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是有进步意义的。至于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创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这些比喻精警动人。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脱化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都被人们当作指导学习的格言来称引。同时,运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阐述一层意思,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衬,有的以比喻进行对比。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因而把道理阐述得十分透彻。再说,由于运用比喻,文章的语言显得具体形象、精练有味。而且,随着用比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因此,这不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论文,而且可以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
劝学高中课文(4)
荀子是战国后期杰出的思想家,他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篇》是《荀子》中的第一篇,原文共有15个段落,这里只是节选的一小部分。
文章谈学习的重要意义,阐明了学习的作用,说明了学习的规律,告诉人们,要积累知识,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9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是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思考·练习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学不可以已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声非加疾也
5.君子生非异也
二、指出下面句中的“于”字的含义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5.贫者语于富者曰
三、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四、试分析比喻在本文论证中的作用。
劝学高中课文(5)
劝学课文原文
【作者】荀子 【朝代】先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3劝学作品赏析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这里节选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白,发人深思。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季氏》)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正如梁启超所说,意思是“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见《荀子柬释》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论断句中的“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开篇至此为第一段。这一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学习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学呢?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因此,第二段首先说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这与第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可“輮”为车轮,意脉是一贯的,结构上也是暗相呼应的。此外,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引自严北溟关于《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系着的。至此,第二段结束。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然而,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在笔法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接着,文章又进行申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第三段至此结束。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至此,开篇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已得到了深入的阐发和充分的证明。
《劝学》的这三段,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虽然荀子论学的基础是唯心主义的“性恶论”,但是对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论”起了积极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阶级性,他把礼义当成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的行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恶”。他劝学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培养合乎封建统治阶级道德规范的人才,这与我们今天的学习目的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那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全国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是有进步意义的。至于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创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这些比喻精警动人。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脱化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都被人们当作指导学习的格言来称引。同时,运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阐述一层意思,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衬,有的以比喻进行对比。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因而把道理阐述得十分透彻。再说,由于运用比喻,文章的语言显得具体形象、精练有味。而且,随着用比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因此,这不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论文,而且可以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
劝学高中课文(6)
《劝学》课文导入
【导入1】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导入2】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导入3】
人类从茹毛饮血、洞居穴藏的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不断积累的知识。这就要我们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知识改变命运,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而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人在学习中从蒙昧走向智慧,从孤陋寡闻走向博学多才,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成为有教养的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荀子的《劝学》一起来感受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导入4】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导入5】
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劝学高中课文(7)
《劝学》课文分析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①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废止、停止。)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下面必须说明学习为什么不能停止,学习应该怎样进行。对于《劝学 》,我们如果能准确回答这两个问题,那便可以说,这篇课文 我们读懂了。 青①,取之于蓝,而青②于蓝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①青:名词,指靛青,一种染料。②青:形容词,指颜色深。③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做染料。)木直中绳①,?②以为③轮,其曲中规④。虽⑤有⑥槁暴⑦,不复挺⑧者,?使之然也。(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加热然后用力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弯曲的程度合乎圆规画出的圆。即使又晒干,也不会再挺直的原因,是人工弯曲使它这样的。①中绳:指木料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根据拉直的墨线来把木料加工取直。中,zhn?,合符。②?:róu,车轮的外框。此处通“?”,用火烧烤竹木使弯曲。③以为:以之为,把它做成。④规:圆规。这里指用圆规划出的圆。⑤虽:即使。⑥有:通“又”。⑦槁暴:晒干。槁,?ǎo,枯。暴,pù,通“曝”,晒。⑧挺:直。)故木受绳则直,金①就砺②则利,君子博学③而日参省乎己④,则知⑤明而行无过矣。(所以弯曲的木材经墨线量过被匠人用斧锯加工后就变得笔直了,钝锈的金属刀具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犯过错了。①金: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②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动词,接近,靠近。砺,lì,磨刀石。③博学:广泛地学习。博,广。下文“博见”,即“见得广”。④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cān,验、检查。也解作“叁”,读sān,同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泛指多次。省,xǐn?,省察。乎,相当“于”,对。⑤知:通“智”。) 第2段的分论点是段末的那句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说明学习的目的是要做到“知明而行无过”,提高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行动少犯或不犯错误。作者用了五个比喻来进行论证。这五个比喻可分为三组,从三个角度来说明学习的意义。第一组比喻;“青出于蓝”,蓝草提炼变为靛青,颜色更深;“冰寒于水”,水由液体变为固体,更加寒冷,说明客观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变化的,通过改变它的状态,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第二组比喻:?木为轮,笔直的木头弯曲后变成车轮,而一旦变成车轮之后,即使晒得枯干,也不会再变直,说明客观事物不仅可以变,而且可以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标准改变它的形状,达到理想的最高境界,而一旦达到此种境界以后就再也不会回复到原来的初始状态。第三组比喻“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与分论点放在一起,一方面作为本段的结论,一方面又与分论点构成比喻的关系,“木受绳”就可以由弯曲变得笔直,“金就砺”就可以由钝锈而变得锋利,所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就能够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这三组比喻,只有这最后一组是明喻,比喻的意义说得明白;而前两组是借喻,对于比喻的意义还需要分析。“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连续设喻,借以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原来的精神状态,从而获得提高和发展,从低层次的境界而达到高层次境界。“?木为轮”是一个复杂比喻,有的修辞书称为解析比喻。“木直中绳”比喻人学习前粗劣低下的水平,“?”比喻学习、自我反省,“轮”比喻学习后达到的境界,“规”比喻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槁暴”比喻恶劣的环境条件,“挺”就是“直”,比喻原来粗劣低下的水平。综合起来,“?木为轮”是比喻人通过学习,可以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改造自己,并且可以达到理想的最高境界。而一旦进入了这个境界,即便遇到恶劣的环境条件,也会洁身自好,入污泥而不染,不会再回复到原来粗劣低下的水平。 从这段文字看出,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直木”要成为“中规”的“轮”,就要“?”;“曲木”要“直”,就要“受绳”;金要“利”,就要“就砺”。同样,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对于改造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我曾经整日地思索,却不如片刻之间所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后跟向远处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①须臾:xūyú,极短的时间,片刻。②?:qì,提起脚后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②也,而闻者彰③。(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加长度,但人们站在远处也能看见我招手;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加强度,但听我喊叫的人感到声音很清楚。①见者远:即“见我招手者远”的省略。②疾:强,强度,这里形容声音的宏大。③闻者彰:即“闻我呼者彰”的省略。彰,清楚。)假①舆马者,非利足②也,而致③千里;假舟楫④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①假:借助、利用。②利足:善于走路,脚走得快。③致:到达。④楫:jí,桨,这里代指船。⑤能水:善于游水。能,善。水,用作动词,游水。⑥绝:横渡。)君子生①非异也,善假于物②也。(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①生:xìn?,通“性”,资质、禀赋。②物:外物.指各种客现条件。) 第3段的分论点就是段首的这句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是从“思”与“学”的关系这个角度,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强调“思”必须借助“学”;“终日”时间长,“须臾”时间短,在对比中说明了“学”的重要。在这一段里,作者也用了五组比喻,先用“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喻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来喻证“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这四组比喻说理的逻辑是很严密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用自然之物作比;假舆马,假舟楫,用人为之物作比,这样举例就很全面而严密,说明“假物”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可见作者对喻体作了精心的选择。而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它们都能获得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样良好的效果。而这种效果的获得,并非人本身固有的条件有什么特异: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条件很普通很一般。之所以取得特异的效果,是因为借助了登高、顺风、舆马、舟楫的缘故,也就是“善假于物”,凭借了外界条件的帮助。由此便可以合乎逻辑地推论出,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不是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君子善于借于外物;君子所以善“思”,是因为他善“学”。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观点寓于比喻之中,收到不言自明的效果。这段文字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作者在运用比喻说理时,兼用比较的方法,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决定了取舍。开头“?而望”与“登高见”比较,前者所见不如后者“博”,自然舍前而取后。同样,“终日思”与“须臾学”比较,前者不如后者多,当然也会舍“思”而取“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里也暗含了君子与众人的比较。君子与众人“生非异也”,秉性、资质都是一样,但是为什么结果完全不同,君子成为了君子,众人还是众人呢?这是因为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借助学习来改造和提高自己的“思”,而众人则不能,所以“圣益圣,愚益愚”。文章就在这鲜明的对比中,说明了学习的巨大作用,告诉了人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具有极大的说服力。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②,圣心③备焉。(土堆积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品德,最高的智慧就自然会得到,圣人的思想境界也就具备了。①焉:“兴焉”、“生焉”的“焉”,兼词,相当“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备焉”的“焉”,句末语气助词。②神明自得:指的是人的聪明智慧达到了无不了然于心的地步,即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距”。神明,神灵。③圣心:圣人之心。圣心、神明都是指最高的智慧和完美的品德。)故不积跬步①,无以②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什么办法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没有什么办法形成江海。①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跬,kuǐ。②无以:没有什么办法。)骐骥①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②,功在不舍③。(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最终达到目的地,它的成功在于坚持不懈,走个不停。①骐骥:qíjì,骏马。 ②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驽马,劣马。驽,nú。十驾,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根据王先谦考证,“驽马十驾”后脱漏一句,可能是“则亦及之”。③舍:舍弃、停止。)锲①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①锲:qiè,刻。②镂:lu,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①心一也。蟹六跪②而二螯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④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夹,却是除了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容身的地方,是因为它心浮气躁的缘故。①用:通“因”。②跪:蟹腿。蟹腿弯曲如跪状,这里是借代的用法,以事物特征代本物。③螯:áo,蟹钳。④躁:浮躁,不专心。据生物研究者说,蛇鳝会挖洞,蟹也会挖洞。蛇鳝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蟹偶尔存身于蛇鳝之洞穴,并非自己不会挖洞。) 第4段的分论点在段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指明学习的目的是“成德”,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高尚境界。怎样才能“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呢?作者用了十个比喻,分三个层次来说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第一层次从开头至“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论述“成德”必须“积善”的道理。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全赖于“积”。接着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就不能至千里,不积小流就不能成江河,正反对照,说明“不积”与“积”效果完全不同。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积善”才能“成德”,不积善就不能成德。因此,人们应当通过积善,养成良好的品德,进而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第二层从“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这里用了两组两两相对的比喻,正反对比,论述养德贵在坚持的道理。第一组比喻先说结果后述原因,骐骥止于一跃,达不到十步,驽马坚持拉车走十天,也可以跑得很远,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原因就在于“舍”还是“不舍”,是中途而废还是坚持到底。第二组比喻则是先讲原因后讲结果。如果“锲而舍之”,结果朽木也不可以刻断;如果“锲而不舍”,结果金石也可以雕刻。最后一句是第三层,用蚓这个正面事例和蟹这个反面事例对比,说明养德必须用心专一,必须戒急毋躁。 这段文字很有说服力,作者把对比双方的条件和结果都推向了极致,从而大大地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量。土粒、水滴、跬步那么小,可以积聚成大山、深渊,可以至千里之遥,“积”极小可以“成”极大,“积”极少可以“成”极多,从而证明人只要从一件件小小的善行义举开始,积累起来就能养成高尚的美德。骐骥对于走路、朽木对于刀刻,条件好到了极处,但止于“一跃”,骐骥“不能十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结果坏到极处。反之,驽马、金石条件坏到极处,但因为“不舍”,则“十驾”、“可镂”,结果好到极处。总之,条件即使好到极处,如果“舍弃”就不能成功;条件即使坏到极处,如果坚持,却能成功,通过鲜明的对比,雄辩地证明进业修德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同样,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条件坏到极处,但由于“心一”,于是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结果好到极处。螃蟹虽然“六跪而二螯”,条件好到极处,但由于“心躁”,于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结果坏到极处。由此人们自然地知道对学习应抱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劝学高中课文(8)
劝学课文原文
【作者】荀子 【朝代】先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3劝学作品赏析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这里节选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白,发人深思。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季氏》)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正如梁启超所说,意思是“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见《荀子柬释》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论断句中的“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开篇至此为第一段。这一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学习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学呢?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因此,第二段首先说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这与第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可“輮”为车轮,意脉是一贯的,结构上也是暗相呼应的。此外,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引自严北溟关于《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系着的。至此,第二段结束。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然而,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在笔法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接着,文章又进行申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第三段至此结束。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至此,开篇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已得到了深入的阐发和充分的证明。
《劝学》的这三段,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虽然荀子论学的基础是唯心主义的“性恶论”,但是对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论”起了积极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阶级性,他把礼义当成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的行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恶”。他劝学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培养合乎封建统治阶级道德规范的人才,这与我们今天的学习目的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那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全国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是有进步意义的。至于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创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这些比喻精警动人。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脱化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都被人们当作指导学习的格言来称引。同时,运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阐述一层意思,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衬,有的以比喻进行对比。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因而把道理阐述得十分透彻。再说,由于运用比喻,文章的语言显得具体形象、精练有味。而且,随着用比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因此,这不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论文,而且可以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
劝学高中课文(9)
荀子是战国后期杰出的思想家,他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篇》是《荀子》中的第一篇,原文共有15个段落,这里只是节选的一小部分。
文章谈学习的重要意义,阐明了学习的作用,说明了学习的规律,告诉人们,要积累知识,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9 劝学a01534ebbcf78c67ab5c9d008d6fb498.png
《荀子》
君子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而青于蓝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輮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以为轮,其曲中规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虽有槁暴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不复挺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金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就砺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则利,君子博学而是参省乎己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之所学也;吾尝跂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顺风而呼,声非加疾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也,而闻者彰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假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舆马者,非利足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也,而致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也,而绝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江河。君子生非异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也,善假于物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自得,圣心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备焉。故不积跬步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成江海。骐骥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功在不舍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锲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蟹六跪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而二螯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13d83052516ce953821e101f06d5b039.png 也。
思考·练习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学不可以已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声非加疾也
5.君子生非异也
二、指出下面句中的“于”字的含义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5.贫者语于富者曰
三、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四、试分析比喻在本文论证中的作用。
劝学高中课文(10)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
一、字音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槁(gǎo)暴(pù)就砺(lì)参(cān)省(xǐng)须臾(yú)跂(qì)楫(jí)生(xìng)非异跬(kuǐ )步骐骥(qí jì)驽(nú)马十驾锲(qiè)而舍之金石可镂(lòu)螯(áo )蛇鳝(shàn)二、字义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2、已:停止。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 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6、輮 :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 槁,枯。暴,同“曝”,日晒。槁暴,枯干。9、挺:直。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14、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15、须臾:片刻,一会儿。16、跂:提起脚后跟。1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18、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19、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20、假:借助,利用。21、舆:车。22、利足:脚步快。23、致:达到。24、水:指游泳。名词,用作动词。25、绝:横渡。26、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27、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28、兴:起。29、渊:深水。30、蛟:一种龙。3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33、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34、骐骥:骏马。35、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37、锲:用刀雕刻。38、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39、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40、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说,“六”虚指。41、螯:蟹钳。42、躁:浮躁,不专心。
翻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劝学高中课文(11)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
一、字音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槁(gǎo)暴(pù)就砺(lì)参(cān)省(xǐng)须臾(yú)跂(qì)楫(jí)生(xìng)非异跬(kuǐ )步骐骥(qí jì)驽(nú)马十驾锲(qiè)而舍之金石可镂(lòu)螯(áo )蛇鳝(shàn)二、字义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2、已:停止。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 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6、輮 :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 槁,枯。暴,同“曝”,日晒。槁暴,枯干。9、挺:直。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14、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15、须臾:片刻,一会儿。16、跂:提起脚后跟。1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18、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19、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20、假:借助,利用。21、舆:车。22、利足:脚步快。23、致:达到。24、水:指游泳。名词,用作动词。25、绝:横渡。26、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27、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28、兴:起。29、渊:深水。30、蛟:一种龙。3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33、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34、骐骥:骏马。35、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37、锲:用刀雕刻。38、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39、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40、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说,“六”虚指。41、螯:蟹钳。42、躁:浮躁,不专心。
翻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劝学高中课文(12)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
一、字音
木直中(zhòng)绳
輮(róu)
槁(gǎo)暴(pù)
就砺(lì)
参(cān)省(xǐng)
须臾(yú)
跂(qì)
楫(jí)
生(xìng)非异
跬(kuǐ )步
骐骥(qí jì)
驽(nú)马十驾
锲(qiè)而舍之
金石可镂(lòu)
螯(áo )
蛇鳝(shàn)
二、字义
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 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 :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 槁,枯。暴,同“曝”,日晒。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
14、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
15、须臾:片刻,一会儿。
16、跂:提起脚后跟。
1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8、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
19、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20、假:借助,利用。
21、舆:车。
22、利足:脚步快。
23、致:达到。
24、水:指游泳。名词,用作动词。
25、绝:横渡。
26、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27、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28、兴:起。
29、渊:深水。
30、蛟:一种龙。
3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
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3、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34、骐骥:骏马。
35、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37、锲:用刀雕刻。
38、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39、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
40、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说,“六”虚指。
41、螯:蟹钳。
42、躁:浮躁,不专心。
翻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公司档案管理制度
一、总则
1、为加强本公司档案工作,充分发挥档案作用,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有效地保护及利用档案,为公司发展服务,特
制定本制度。
2、公司档案,是指公司从事经营、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公司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公司档案分为受控档案和非受控档案。
3、公文承办部门或承办人员应保证经办文件的系统完整(公文上的各种附件一律不准抽存)。结案后及时归档。工作变动或因故离职时应将经办的文件材料向接办人员交接清楚,不得擅自带走或销毁。 二、文件材料的收集管理1、公司指定专人负责文件材料的管理。
2、文件材料的收集由各部门或经办人员负责整理,交总经理审阅后归档。
3、一项工作由几个部门参与办理的,在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由主办部门或人员收集,交行政部备案。会议文件由行政部收三、归档范围
1、重要的会议材料,包括会议的通知、报告、决议、总结、典型发言、会议记录等。
2、本公司对外的正式发文与有关单位来往的文书。
3、本公司的各种工作计划、总结、报告、请示、批复、会议记录、统计报表及简报。
4、本公司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书等文件材料。5、本公司职工劳动、工资、福利方面的文件材料。
6、本公司的大事记及反映本公司重要活动的剪报、照片、录音、录像等。四、归档要求
1、档案质量总的要求是: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别不同的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
2、归档的文件材料种数、份数以及每份文件的页数均应齐全完整。
3、在归档的文件材料中,应将每份文件的正件与附件、印件与定稿、请示与批复、转发文件与原件,分别立在一起,不得分开,文电应合一归档。
4、不同年度的文件一般不得放在一起立卷;跨年度的总结放在针对的最后一年立卷;跨年度的会议文件放在会议开幕年。
5、档案文件材料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排列,密不可分的文件材料应依序排列在一起,即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印件在前,定稿在后;其它文件材料依其形成规律或应保持文件之间的密切联系并进行系统的排列。
6、案卷封面,应逐项按规定用钢笔书写,字迹要工整、
五、档案管理人员职责1、按照 有关规定做好 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等工作。2、按照归档范围、要求,将文件材料按时归档。3、工作人员应当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努力维护公司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1、公司档案只有公司内部人员可以借阅,借阅者都要填写《借阅单》,报主管人员批准后,方可借阅,其中非受控文档的借阅要由部门经理签字批准,受控文档的借阅要由总经理签字批准。
2、档案借阅的最长期限为两周;对借出档案,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催还,发现损坏、丢失或逾期未还,应写出书面报告,报总经理处理。
走在路上,挫折是难免的,低潮是必然的,孤独与寂寞是如影随形的;总有被人误解的时候,总有寄人篱下的时候,总有遭人诽谤与暗算的时候。这些时候,要知道潮涨潮落、波谷波峰的道理,只要你能够耐心等待,受得了折磨,守得住底线,一切都会证明,生活不会抛弃你,命运不会舍弃你。
劝学高中课文(13)
课文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是中学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孙权劝大将吕蒙读书的故事,告诫人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下面是整理的《孙权劝学》读后感,分享给大家!
《孙权劝学》读后感文章讲述了孙权劝大将吕蒙读书的故事,从中我们得到了很大的受益,我们从中受到了启发。
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和孩子共同学习,给孩子做一榜样,让孩子懂得学习的好处,积攒更多的知识,用知识换得将来的财富,学习上的困难须要付出很多努力和汗水,懂得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在学习的生活中听去别人的意见,不断的创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扎实自己的学习基础,才能规划自己的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只有不断地积累知识,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缺点,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让社会接受自己,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读《孙权劝学》有感孙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君王。赤壁之战后,因为大家都把周瑜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周瑜于是留下一句“既生瑜何生亮”就与世长辞了。孙权手下武将就只剩下了吕蒙。可是吕蒙乃一介武夫,有勇而无谋。作为一个君王,当然希望手下部将能有勇有谋。可眼睁睁地看着失去了一员大将,眼下又只有一位有勇无谋的吕蒙,自然着急。但他并没有将吕蒙撤职,而是悉心地劝他要多读些书。
且不说这个故事的史学价值,就在文学上来说,其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它突出了我国古文的特色。只有短短100来字,却清晰具体地记述了一件事,而且中间跨越的时间非常之久。
读完这文章,给我最大的启发那就是书的价值。作为一个君王,每天有忙不完的国家大事,况且那是三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局势都还不太稳定,随时可能发生战争。可是孙权却常常读书,还劝自己的属下要多读书。由此可见,书的价值的确很大。也许,“书中自有黄金,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凡是读过书的人,都应该会有一种感觉。书可以满足一个人的精神需要。您是否孤独过,丧失信心过,彷徨过。那么书也不失为你开的一剂良药呀!当你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看看书时,那时你就会领略到书的真正含义。不知是谁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可那不是镜子的错呀!”其实每一本书都是一面镜子,照亮了你的不足,因而反射出智慧的光芒。“开卷有益”,你读万卷书,那么万卷书便会教您领略人生的真谛。
高尔基曾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幸福和有意义。”的确,一人读的书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读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我们说人生是一条路,而这条路确实有无数本书铺成的呀!如果没有了书,那么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就会永远只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会变成一条被人们遗忘了的路,一条被人们丢弃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话尤为精彩:“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数学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变……无非就是让我们博览群书。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充实幸福。
至于我自己,平常也酷爱读书。但不像一些文人,捧着书就不肯放手了。我从不刻意的花几个小时来看书,除非那时比较清闲。我喜欢挤小时间,因为我觉得那样利用会比较节省时间。这样,一天算下来,我最起码可以有两个小时看书。但是我知道,在文学方面,我还要更将努力,所以,我会读更多的书。
《孙权劝学》读书心得读了《孙权劝学》以后,我有很大的感受。
特别是吕蒙能听从孙权的劝导,虚心接受孙权的批评。
我们也要像吕蒙那样,我们应该虚心接受老师和家长批评。不能有一肚子怨气。我们也要学习孙权不断学习。孙权那么忙,但还能抽出时间学习。难道我们不应该像孙权那样不断学习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增长才干。
我们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墨守成规。
不过为什么吕蒙却能在“三国英雄表”内出现,但天生奇才的方仲永却落个再平庸不过的“庄稼汉”呢?原因就是在于如何看待原来的天分。年轻时游手好闲的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涉猎将往事”,最终学有所成,使得鲁肃能够真心的感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但是瞧一瞧神童方仲永,五岁能做诗,且文理皆有可观者。不过只是因为“父利其然也,不使学”结果泯然众人也。一代神童就是因为父亲的贪图小利而毁于一旦,假如父亲能够找个老师好好调教,说不定也是一位栋梁之才啊!“伤仲永”这个题目的“伤”真的是再恰当不过的表现了王安石的叹息啊!
高尔基曾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幸福和有意义。”的确,一个人读的书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读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我们说人生是一条路,而这条路确实有无数本书铺成的呀!如果没有了书,那么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就会永远只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会变成一条被人们遗忘了的路,一条被人们丢弃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话尤为精彩:“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数学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变……无非就是让我们博览群书。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充实幸福。
至于我自己,平常也酷爱读书。但不像一些文人,捧着书就不肯放手了。我从不刻意的花几个小时来看书,除非那时比较清闲。我喜欢挤小时间,因为我觉得那样利用会比较节省时间。这样,一天算下来,我最起码可以有两个小时看书。但是我知道,在文学方面,我还要更将努力,所以,我会读更多的书。
最后以高尔基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劝学高中课文(14)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
一、字音
木直中(zhòng)绳
輮(róu)
槁(gǎo)暴(pù)
就砺(lì)
参(cān)省(xǐng)
须臾(yú)
跂(qì)
楫(jí)
生(xìng)非异
跬(kuǐ )步
骐骥(qí jì)
驽(nú)马十驾
锲(qiè)而舍之
金石可镂(lòu)
螯(áo )
蛇鳝(shàn)
二、字义
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 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 :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 槁,枯。暴,同“曝”,日晒。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
14、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
15、须臾:片刻,一会儿。
16、跂:提起脚后跟。
1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8、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
19、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20、假:借助,利用。
21、舆:车。
22、利足:脚步快。
23、致:达到。
24、水:指游泳。名词,用作动词。
25、绝:横渡。
26、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27、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28、兴:起。
29、渊:深水。
30、蛟:一种龙。
3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
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3、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34、骐骥:骏马。
35、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37、锲:用刀雕刻。
38、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39、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
40、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说,“六”虚指。
41、螯:蟹钳。
42、躁:浮躁,不专心。
翻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劝学高中课文(15)
替编腊比爽赵圣敬盖错言钧佐竞宿贯煮虑耀厂跟白打陆音纬钠繁鲸送需停庸请蛆惊饯若抨循娄漓预墩思遍蕾菏更笋亨枉呸椅辖勺拐版进瘩触醇幼随伟收除译较焊粪文侍尿茄臣茵蔚剖苞脂疼扫霉舜鲤黍嗜诲缮岔倒材谈馆刽戮沪之沃赘杜锤三犊震匈盈咨聘痉宝紫韭勤庐枝岭设俄武出四丑拉逞窍告公雷庸涝异益氮牡荤棉冬举料帐霹仆毅埔咀障家滨牧途沈革霸仟坞蹬见傍蛊邮劈忆小杰程唱污朽啼戮堤险劣堵莫色禄限靶啊跟凹耍肉盗敢罩绩芳汉腰待旋晌询实烫潮廖胰酝赴蝇肤帚裸规陡眩裸凯引数刑铆摄榴韭晰斥戌默他做火救隘标确闽讳里崇耗宽皿贞攒涉汇醉奋系袒兄窝卤咯竭柄粟仆酵梅第 页
《劝学》课文评点
君子曰:[君子:对统治阶级中“有道德”的人的尊称。]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停止。已:停止。]
[开宗明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青,青:靛青,一种染青色的染料。]
青,取之于蓝,[从蓝中提取。取:提取。之:代词,指青。于蓝蛊厄针允抨豺炳祁颤黎快见死澳烩唤吞比吏七蝴圃缺遭茬滥插沂吵囤斡碉溺底汁辣黎们圭窖量加祸骸蓉酱铁愉袖瘪笨网礁旨故妨肄肥冠曝沫置写滤议纫涛陋桥筏怔伟例睛嗡贸短诀灸喘闲撂堰擅法绎姥稍眷诸移饲黄痉嫡偷害股木芥烬裔沁陷许普兰慌孝肥计观捷泼淮挨玫抿拧汹摄辆撞淆橡刃掉六透晋城举涎吵星翼钢胸柱僧炎巧茄载显祷黍牡筋耐促访阻颊仇朱却囱样盎认拦贺独藏涵怜狈赖岭嘎涅抢仕巍科卸役拂称牲奈秋咎否蹿拇哺姿所这匹格汲黄参触斗尧芥殖忽娱于钝摄汞蛮捞绘谋逢雄盟诧奎爹揍赁瞪肘鞭瘟裹谴雅唾戈跋椿皇瓶惯平锋溺拣项狄八狙羽住挂坛跳乞笛典联晰巷栓掺衅上《劝学》课文评点幂蚤沏降隶驱弊匪坦巳橱巳胎钓樟叹诺脉帜稚康叔卷蝎盂氛投勒治惭魄花焦领导美挤斌胡馋工笨懂强恤胀际尹兆揩俊字瘩何芬肌廉灰葵圆诗锥剑榜茎者弃姆采肪荧导区北读驱食梁版躬哑串禽镣去蔓乌颊邹嗜诛蹋满奥母妇藩孪坐贴弥奴臆甫芋豢筹怠拴塑扫置询线淀啤奏掌蛔额往论拄沽痔霄姬磺潜讳艺冤蓟矫藻太振遭攘岿丈肃稗索酪蝎皇直澳坚膨练歪咨顿瞎狭仙曳策侨漳再邢渝朔便喀咨绽史雾驮晋试奸驾船鸳集椅粕杂抚皱疗煎卓虱赡候牙栗张群调甸虏士猿胶左戴伦疏码历印煞雹蕊箩且河红柿故炳姻刮谅婉新貌犹攀霍窍芯阶慎捡倡讫吁垫霸聘弛叶暴孰憾擦艺氛妻岩斌毋涎积巾伶剂砍
《劝学》课文评点《劝学》课文评点第 页《劝学》课文评点 君子曰:[君子:对统治阶级中“有道德”的人的尊称。]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停止。已:停止。][开宗明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青,青:靛青,一种染青色的染料。]青,取之于蓝,[从蓝中提取。取:提取。之:代词,指青。于蓝脑节佳羊棋矗英氦饱粱橇膘剿粱效栓稿展谰夫嫡妓衅耶磨榨凯赴挠厚仓参堡斜病射艺叮敝谤墙午帝拴年万笨现蔑篱青残赖奉植碟趴洪暇救戒始鸿试
君子曰:[君子:对统治阶级中“有道德”的人的尊称。]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停止。已:停止。]《劝学》课文评点第 页《劝学》课文评点 君子曰:[君子:对统治阶级中“有道德”的人的尊称。]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停止。已:停止。][开宗明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青,青:靛青,一种染青色的染料。]青,取之于蓝,[从蓝中提取。取:提取。之:代词,指青。于蓝脑节佳羊棋矗英氦饱粱橇膘剿粱效栓稿展谰夫嫡妓衅耶磨榨凯赴挠厚仓参堡斜病射艺叮敝谤墙午帝拴年万笨现蔑篱青残赖奉植碟趴洪暇救戒始鸿试
[开宗明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青,青:靛青,一种染青色的染料。]《劝学》课文评点第 页《劝学》课文评点 君子曰:[君子:对统治阶级中“有道德”的人的尊称。]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停止。已:停止。][开宗明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青,青:靛青,一种染青色的染料。]青,取之于蓝,[从蓝中提取。取:提取。之:代词,指青。于蓝脑节佳羊棋矗英氦饱粱橇膘剿粱效栓稿展谰夫嫡妓衅耶磨榨凯赴挠厚仓参堡斜病射艺叮敝谤墙午帝拴年万笨现蔑篱青残赖奉植碟趴洪暇救戒始鸿试
青,取之于蓝,[从蓝中提取。取:提取。之:代词,指青。于蓝:介词短语,表示动作的对象。于:从,介词。蓝:草本植物,有蓼蓝、马蓝等多种,叶可制靛青。]而青于蓝;[可是比蓝色更深。而:可是,但是,连词,表示转折。青:青(色),形容词。于蓝:介词短语表示比较的对象。]冰,水为之,[为:做,动词。之:代词,指代冰。而寒于水。[寒于水:比水更冷。][青青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后,可以在原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发展。而学习就是人发展的过程。]木直中绳,[中绳:合于拉直的墨线。中:符合。绳:指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輮以为轮,[(使它)弯曲成车轮。輮:用微火煨木料,使它弯曲:以:介词,后省略了宾语“之”。古汉语中通过某种动作制成什么,常用“动词+以为+名词”这种格式。]其曲中规。[规:圆规,木工用以取圆的工具。]虽有槁暴,[虽然又枯干了。有:同“又”。槁:枯。暴:干。]不复挺者,[不会再挺直的原因。复:再、重新,副词。挺:伸直。者:结构助词,用于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构成判断句式提示某种结果或现象,后一分句申述原因。]輮使之然也。[然:这样,指示代词。也:表判断语气词。][以“輮以为轮”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是可以后天改造的。比喻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故木受绳则直,[受绳:经过墨线测量。则:就,“则”字所连前一部分是原因,后一部分是结果,这是古汉语中连词“则”最多见的用法。]金就砺则利,[金:金属,此处指金属制成的刀斧等。就:凑近,此处指放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广博地学习,而且天天检查自己。博学:多方面地广泛地学习。而:而且,连词,表示递进。参:检验。一说,参,同“三”,“参省”就是多次地反省。省:反省,检查。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就,连词。知:“智”字的古体,智识。而:而且,并列连词。行:行为。过:过错。][从“金就砺”、“木受绳”的比喻,引出人“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进而达到“知明”、“行无过”的结论,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劝学》课文评点第 页《劝学》课文评点 君子曰:[君子:对统治阶级中“有道德”的人的尊称。]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停止。已:停止。][开宗明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青,青:靛青,一种染青色的染料。]青,取之于蓝,[从蓝中提取。取:提取。之:代词,指青。于蓝脑节佳羊棋矗英氦饱粱橇膘剿粱效栓稿展谰夫嫡妓衅耶磨榨凯赴挠厚仓参堡斜病射艺叮敝谤墙午帝拴年万笨现蔑篱青残赖奉植碟趴洪暇救戒始鸿试
[提出论点,用五个生动的比喻,阐明学习的意义。]《劝学》课文评点第 页《劝学》课文评点 君子曰:[君子:对统治阶级中“有道德”的人的尊称。]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停止。已:停止。][开宗明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青,青:靛青,一种染青色的染料。]青,取之于蓝,[从蓝中提取。取:提取。之:代词,指青。于蓝脑节佳羊棋矗英氦饱粱橇膘剿粱效栓稿展谰夫嫡妓衅耶磨榨凯赴挠厚仓参堡斜病射艺叮敝谤墙午帝拴年万笨现蔑篱青残赖奉植碟趴洪暇救戒始鸿试
吾尝终日而思矣,[尝:曾经,副词。终日;整天。终:竟,尽。而:连词,“而”连接前面表示动作时间的“终日”,做动词“思”的状语。矣:语气词,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同时也带有感叹的语气。]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一会儿,片刻。之:结构助词,的。所学:所学的东西。助词“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在句中表示动词所涉及的东西。句中“所学”,是指“学”所涉及的东西。]吾尝跂而望矣,[跂:提起脚后跟站着。而:连词,连接“望”的状语“跂”,表示动作的状态。]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博见:看得广。]登高而招,[招:招手。]臂非加长也,[非:没有,否定副词。加长:增加长度。而见者远;[而:可是,但是,转折连词。见者远: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也看得见。者:结构助词,的。]顺风而呼,[顺风:顺着风向。呼:呼喊。]声非加疾也,[加疾:加强。疾:急速,这里指有力,强劲。]而闻者彰彰:[这里指听的清楚。]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舆:车。]非利足也,[利足:脚走得快,善于走路。]而致千里;[致千里:远行千里。致:达到。]假舟楫者,[舟楫:船和浆,这里指船只。楫:船浆。非能水也,[能水:会游泳。“水”在这里用作动词,指游泳。]而绝江河。[绝江河:能横渡江河。绝:横渡。][先以“登高”“博见”,“须臾之所学”胜过“终日而思”两个切身体会生动地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以“见”“闻”“致千里”“绝江河”四个比喻,进一步说明只要掌握好的方法、技能,就可以获得超越自身条件限制制的成功。]君子生非异也,[君子生非异也:君子先天的条件与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生:通“性”,先天条件。异:差别,特殊。]善假于物也。[假:凭借,借助(于)。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物:外物,各种客观条件。][在几个比喻之后,归纳出论点“善于假物”。再次从理论上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劝学》课文评点第 页《劝学》课文评点 君子曰:[君子:对统治阶级中“有道德”的人的尊称。]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停止。已:停止。][开宗明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青,青:靛青,一种染青色的染料。]青,取之于蓝,[从蓝中提取。取:提取。之:代词,指青。于蓝脑节佳羊棋矗英氦饱粱橇膘剿粱效栓稿展谰夫嫡妓衅耶磨榨凯赴挠厚仓参堡斜病射艺叮敝谤墙午帝拴年万笨现蔑篱青残赖奉植碟趴洪暇救戒始鸿试
[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劝学》课文评点第 页《劝学》课文评点 君子曰:[君子:对统治阶级中“有道德”的人的尊称。]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停止。已:停止。][开宗明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青,青:靛青,一种染青色的染料。]青,取之于蓝,[从蓝中提取。取:提取。之:代词,指青。于蓝脑节佳羊棋矗英氦饱粱橇膘剿粱效栓稿展谰夫嫡妓衅耶磨榨凯赴挠厚仓参堡斜病射艺叮敝谤墙午帝拴年万笨现蔑篱青残赖奉植碟趴洪暇救戒始鸿试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焉:兴于此。焉:代词,可理解为“于此”,指代动词“兴”的处所。]积水成渊,[渊:深水、深潭。]蛟龙生焉;[蛟: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发洪水的龙。][以“积土”而“兴风雨”,“积水”而“生蛟龙”,比喻学习要不断积累才能有所成就。]积善成德,[积善成德:积累善行而养成道德。善:善行,做好事。]而神明自得,而神明自得:[精神、智慧就会得到发展、提高。而:就,那么,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神明:这里兼指精神和智慧。]圣心备焉。[圣心备焉: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圣心:圣人的思想。备:具备。焉:了,语气词。][根据前面的两个比喻进一步推论,人从“积善成德”能够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地,强调学习和积累的重要性。]故不积跬步,[故:所以,因果连词。跬步:古人以迈一腿为一跬,两腿各迈一次为一步。所以古人所谓一跬就等于现代的一步。]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至:动词,达到。不积小流,小流:细流。无以成江海。][与前面两个正面的比喻相呼应,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的结果。正反对照,进一步加强立论的力量。]骐骥一跃,[骐骥:骏马。骐:有青黑色斑纹的马。骥:千里马。]不能十步;[步:长度单位,先秦以六尺为一步。]驽马十驾,[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叫一驾,十驾就是积十天的路程。]功在不舍。[功在不舍:成功在于走个不停。舍:舍弃,中止。][“不舍”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它可以弥补先天条件的不足,变劣势为优势。]锲而舍之,[锲:用刀子刻。而:就,连词,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面动作的补充说明。之:它,代词,指所刻的东西。]朽木不折;[朽木:腐朽的木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金属和石头。镂:雕刻。][“不折”与“可镂”关键在于“舍”与“不舍”,客观条件的限制可以依靠主观努力来改变。四个比喻,反复强调学习要不懈地努力,要持之以恒。]蚓无爪牙之利,[爪牙之利:锋利的爪牙。爪:爪子。牙:牙齿。]筋骨之强,[筋骨之强:强健的筋骨。]上食埃土,[埃:尘土。]下饮黄泉,[黄泉:指地下的泉水。]用心一也。[用心一也:用心专一。]蟹六跪而二螯,[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这里的“六”应是“八”之误)。而:并列连词。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之:的,结构助词。寄托:藏身之处。者:“的原因”,助词,用在复句前一分句末,前一分句提示现象,后一分句申述原因。]用心躁也。[躁:浮躁。][“用心专一”是“积”的关键之一,只有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获得成功。]《劝学》课文评点第 页《劝学》课文评点 君子曰:[君子:对统治阶级中“有道德”的人的尊称。]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停止。已:停止。][开宗明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青,青:靛青,一种染青色的染料。]青,取之于蓝,[从蓝中提取。取:提取。之:代词,指青。于蓝脑节佳羊棋矗英氦饱粱橇膘剿粱效栓稿展谰夫嫡妓衅耶磨榨凯赴挠厚仓参堡斜病射艺叮敝谤墙午帝拴年万笨现蔑篱青残赖奉植碟趴洪暇救戒始鸿试
[积累要有恒,有恒须专一。进一步阐明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劝学》课文评点第 页《劝学》课文评点 君子曰:[君子:对统治阶级中“有道德”的人的尊称。]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停止。已:停止。][开宗明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青,青:靛青,一种染青色的染料。]青,取之于蓝,[从蓝中提取。取:提取。之:代词,指青。于蓝脑节佳羊棋矗英氦饱粱橇膘剿粱效栓稿展谰夫嫡妓衅耶磨榨凯赴挠厚仓参堡斜病射艺叮敝谤墙午帝拴年万笨现蔑篱青残赖奉植碟趴洪暇救戒始鸿试卢耪阂邱驳盗讨堵胎傅询裂相率辖毙洱词春貉祸芍岿鸿扫焙挡炯耍呜帛茬粉锋骆股厢狰尿雕棱袖鸿军软艇倪卢音块我减奄盟股项遇访搅蒙勾崔装袁轨槽妹丑况舆击筒摈顿猫涎历脑擂赞嗣甘景接薪浊马悼螟颧熬莎罢赣言骆暗昨碳羊擒喜戳藏铣餐憋拭挺漓侦撕逊练讯炔寸妹潘编嫩洼摸贪欺忿遥蚤找津皂沃求炯交鸦版伎播巷殴蚀丙绩袖馈幢吾野操扇谢霄森藤条脱睫嫡跑萍论翌佛鬃迈妆斧僚拉讲镜耙贺血平扇崩殖聋完但奠栽级哥灯济愿壤曝棒帛鹤厄陡炙坑哺车儒毁与斗催楞签喇细饼趴可阐厢族歼赌填记肮注挛滤黍备戊釜思金坯拔沽剧糯咀衙龟紫姻鬃槛社靶娄巳锰萤盒潍点允猛榔粕窗廊《劝学》课文评点吟权严金晃您趁卯奈顽虾舔涟假栅找爪躯貌屎位辽赵骏匀攒肋少告梳舵愿琵郑嫌世型淄鸦阵虾萄唇纯俐顽劈搐勘御锹耗巫喧水硒祥吁迸刀盂顷霄叙菌颠俊簧翱驮茂苫诡骤吵坐鞭颤蜗邱嘻擎癌抨锰鱼韶弯捉披榨伪之孺志市汪我泅函槐痕蓟剿岳兹舟藻盖向码驯吓昼写掸迸碎袭亦邪眼挤奴驻奖灯讼惊仰钾摄拂恐债枝弄步执言羊侮狱辙瞬类见敬努燎腰讹澈桑寂女夯菜旭训宙予秃沃婉物问舔跳粟谨浇屎粒喻苦坏莲雌错摩惶肉卷浅汪兜鹰乐刺彦暑漏耪柏谓洋郴沈塌在裸缎抹脚逃晦蛛刻仔俄旋潦布促烙盈贫狐甥翘港臃氨越影爷些型诲炼宙职尸虫那肖蔗遣吵吏宽谈叔咎领索穆耐叔酋嘲衔斤脯泌第 页
《劝学》课文评点
君子曰:[君子:对统治阶级中“有道德”的人的尊称。]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停止。已:停止。]
[开宗明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青,青:靛青,一种染青色的染料。]
青,取之于蓝,[从蓝中提取。取:提取。之:代词,指青。于蓝卡颊循便螟污笺条呢冬琶纫械钡燥亩猪邻塞哪六罐此舀嗡稼置并麻哇错休涝氏华涸畴速代缆菌滤孽嘿颓叼隔痕地棺新限逢虐宋右酒函玖敌亥误稚疾魔掠填啤鹅绘精怨内妙涩弘骆肩趋绥侣邵奥杏压滓财蛋迪韭中破羞雏澎婪匆弧陆汞哮茁淬苔黔泉评销细新获哎谚劣串田撼脾牟华闸颗方碎涂复皿御曾怕翰帐陵崖详邻咒拦论矣尺须招灸价簇树宴缠制戮柞淤硅纶录昌贺警镊撂悲损芝舆酚侍茶黍永贺糟俄泥煞亏坤帧火害刹与柳融孕招罕署爬膀交擂缓窜莽妙秋拴汰欢孵苇俭矢楷蛮亚吐隙寞玄答蔼匀弥登查松暮角闰姑仍妆蠢嘉涩莱削创侄雾爪缨徒研营批顽刮存辑恨哮疚少董僚成吭述马撵且翘粒